想來想去,只有成都
發布時間:2023年05月11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網
標簽:

當青藏高原逐漸隆升,
造就出地球上最偉岸的高原時,
大自然也在東側的群山環抱之中,
營造出了一片溫潤、平闊的土地,
從此,雪山俯瞰之下、溫潤煙雨之中,
璀璨文明,人間煙火,盎然氣象,
在這里生發、綿延……
你好,這里是成都。

天造地設 山水造出一個成都平原

要了解成都,需先了解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夾峙在青藏高原與龍泉山之間,呈不規則的長條形,由西南向東北延伸,西部的龍門山、東部的龍泉山,北部和南部的丘陵構成它的邊界,總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山水營造,是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國”的“地理機會”。
約200萬年前,受龍門山推覆構造的影響,成都平原區域形成斷陷盆地,之后河流切開龍門山進入盆地,肆意漫流,形成一系列的山前沖、洪積扇并彼此連接成片,最終形成廣袤的復合平原。

這些沉積物的下層由礫石、砂石、卵石組成,厚度可達幾十米至幾百米,上層則由粉砂質粘土或亞粘土構成,富含礦物質和有機物質,厚度可達幾米至幾十米。
龍門山斷裂帶歷史上地震頻繁,但成都平原地下這樣的地質構造如同緩沖墊一樣,超級穩定,這正是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地質機會”。

成都平原正處于北緯30度附近,北緯30度線屬于亞熱帶回歸高壓帶,理應干熱少雨,在世界地圖上沿著這一條線看去,幾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區。
但唯有青藏高原東部中國大陸的這一段是個例外。這是因為青藏高原隆升一舉改變了水熱格局,包括成都平原在內的中國大陸東部變得濕潤多雨,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樂土。

大雪山、邛崍山、龍門山從成都平原邊緣拔地而立,恰好與華西雨屏帶相重合,豐沛的降水在低山和平原形成綿綿細雨,在高山區則形成大面積的降雪,從而使這一線成為我國最靠東的雪山分布區和海洋性冰川分布區。


從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西望,皚皚雪峰與城市樓群交相輝映,顯得高大、奇崛?!按昂鲙X千秋雪”,便是杜甫在成都觀雪山的真實記錄,也開了描述成都作為雪山下的城市的先河。

水網林盤 祖先打造一處宜居之地


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養以及人類對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學利用。
成都平原有著微微傾斜的獨特地理條件,例如,從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區,直線距離約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從而為宏大的治水體系和自流灌溉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礎。

從大禹“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到古蜀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等,治水者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勢,因勢利導。于是,岷江水流經都江堰后分散成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等河流,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在成都平原織成一張大網,每一個隱微之處都能得到江水的滋養,從而成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地。

在平原上,人們修屋挖井,種樹墾田,安居樂業。這種以農家院落為中心,周邊高大喬木、茂密竹林及外圍河流、田園耕地等融合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聚落方式被為“林盤”。林盤以成都平原最為集中和典型,因此也稱為“川西林盤”。

從空中看,林盤這種點狀、叢簇狀的聚落方式為成都平原增加了許多靈動,它既特別,又富有田園詩意。成都,未嘗不是一座包容了無數樓宇、道路和園林的“超級林盤”呢?

正是這座“超級林盤”,在都江堰佑護下、承載一代代人的夢想和努力,傳承著中國人的詩意美學。

文脈綿延 千年傳承一座詩意之城

岷江巨大的沖積扇,宛若古蜀歷史的扇面,率先退去洪水的兩側高地上,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曙光。

西南側的寶墩遺址,喻為古蜀之根,東北側的三星堆遺址一醒驚天下,青銅面具縱目的千里眼,正凝視著今人。到成都去,古蜀人定居的最早最大的聚落,名叫金沙,一葉金黃顯出炫目光芒,太陽神鳥,一飛沖天。


成都城市的源點,在今天人民公園(舊稱少城公園)附近張若、張儀修筑的秦城,與咸陽同制。從此,成都文脈次第展開。

最早三足鼎立的城池,蜀都、臨邛和郫都,為成都開壇代言。蜀都文翁,興教育、舉賢能,建最早的“官學”文翁石室;臨邛才子司馬相如開辟了南方絲綢之路,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至今飄蕩在琴臺路上;郫都大儒揚雄以賦聞名,“西蜀子云亭”與“南陽諸葛廬”齊名。

漢代成都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因織錦業發達得名“錦官城”。武侯祠里講述的,是中國歷史王朝的“理想天團”,一代明君劉備,仁義昭烈;一位賢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群兄弟關羽張飛,義薄云天。這滿足了人們對歷史社會的美好愿景。

大唐李白一生都想“扶搖直上九萬里”,被現實碾壓之后,依然寫下“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在“國破山河在”的歲月里,成都給了杜甫最大慰藉,一座草堂,一部詩史,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胸懷。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成都,永遠在“進則天下,退則天府”的情懷中徜徉。

煙火人間 多元融匯一座幸福之城

對成都以外的國人來說,成都是天府之國、是溫軟的方言、是熊貓的憨態、是竹椅清茶的茶館,是麻辣鮮香的川菜、是都江堰青城山、是玉林小酒館、是杜甫的草堂、是薛濤的信箋……

對成都人來說,成都是鄉音繚繞的故鄉、是好味道的“蒼蠅館子”、是可愛的聽老婆話的“耙耳朵”們、是春天享受豌豆尖的清甜,是耍、是舒適,是不慌、是地震來了也要打完麻將……


擁有超過2100萬人的成都,散發著質樸的人間煙火氣息,并沒有都市常見的或冷漠或疏離的感覺;成都的街巷,更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成都妹兒,有點率真,有點隨性,有點可愛,甚至還有點不拘小節。

一家地道的小面館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巷口內,竹椅子木桌隨意擺放,老板夫婦忙前忙后;望平街、肖家河、玉林東路是火鍋、串串的樂園;茶館里的一碗清茶,承載了千百年來人們優哉游哉的成都生活……

圖片

時代感十足的繁華從最市井、最可愛的“老”成都中直接生長出來:GUCCI、DIOR比鄰大慈寺,一街之隔是熱鬧的小餐館和老茶鋪;當川劇的幽默和變臉絕技驚艷了觀眾時,酒吧里正吟唱著“成都,成都”;3600多家實體書店、170多家博物館,大量的畫廊、美術館、藝術空間中,每天都生發出新鮮的氣氛……

彌漫在這隨意而融合的氛圍中,才是最地道、最本真的成都。

來成都 活力創造一座夢想之城

從秦漢到唐宋到今天,成都,一貫延續著一種屬于成都的精神,那是縱目的深邃遼遠,是行走蜀道的堅韌執著,是面對困難的抗爭和幽默,是生活的從容淡定,更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倔強和浪漫、是杜工部的心懷天下蒼生、是川軍出川抗戰的勇敢和鐵血,更是今天2100余萬人匯聚而成的澎湃的城市生命力。

今天,成都用亮眼的數據告訴人們:成都已然成為一座屬于年輕人的城市,一座創新創業和成就夢想的朝氣之城。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成都14—45歲的青年人口數為 960余萬人,占到了成都總人口的近一半。而從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來,有 580多萬人從全國各地來到成都,成為“新成都人”,其中九成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對于他們來說,成都是從零開始的新家園、是創造屬于自己生活的土壤、是打拼出自己天地的戰場、是融入并熱愛的生活方式、是愛的決定、是人生的選擇……


新生力量的加入,讓成都活力滿滿。
成都,正在悄悄創造著一個個驚奇時刻。如今,成都GDP升至2.08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過1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1.14萬家、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達40%、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實體書店全國第一……
偏居西南,成都卻生生地把自己變成了令人艷羨的存在,更連續 1 4 年位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大運會 點燃這一座活力之城

自古以來,溫潤的氣候、豐饒的物產,讓成都人過得舒適,便自然而然生發出諸多休閑和運動。古人玩的體育運動如蹴鞠、投壺、捶丸、馬球、武術、擊壤、水戲、射藝等,幾乎都能夠在成都找到它們的影子。

今天,成都運動之風濃厚,去天府綠道跑步、騎行已成為成都人流行的運動方式,這條綠道串聯起了城市、田園、河湖、濕地,恰如城市的“綠色項鏈”。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世界太極拳精英賽、世界體育舞蹈節、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等專業賽事也相繼舉行。
2023年7月28日,一項重要的大型國際賽事——第 31 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在成都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萬余名年輕人相約成都,在太陽神鳥飛翔的體育場中比拼,揮灑青春、點燃夢想。

大運會期間,1200盞智慧路燈將點亮,它可以收集周邊人流、車流信息,實現智慧交通管理;而在地下,布置著電纜、通信、給水等多種管線的地下綜合管廊里,智能巡檢機器人在不知疲倦地對設備和環境進行監測,時刻保障城市運行。從現代科技生發出智慧,將讓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新鮮的活力。

每天清晨,天府綠道的水色花影之間,晨跑的腳步喚醒了城市,擔擔面的香氣開始氤氳,那些匆匆上班的人們也開啟了新一天的努力。他們,是成都生長源源不斷的動力。

但成都人不一樣,他們愛拼搏,更會生活?;疱?、茶館、酒吧、麻將調劑著奮斗的緊張,綠茵場外的一聲“雄起”喊得地動山搖,融化所有的辛苦和勞累……就像綠意濃重的林木、田園、河流擁抱著城市,就像亙古屹立的雪峰溫柔地護佑著這片土地……

《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05期特別推出特刊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成都

撰稿/林非
設計/yanan
頭圖攝影/嘉楠
部分資料來自《中國國家地理·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成都特刊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