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工作者還為這些佛塔和寺院制作了3D模型,進行數字化復原,通過新技術協助巴方進行遺產保護?,F在中巴聯合維護修復項目正在推進中,上圖為巴方遺產修復工程師Maaz Ali在中方協助下進行塔赫提·巴伊寺院遺址的測量(供圖/Maaz Ali)。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在祿豐市恐龍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內,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用于陳列展示的恐龍化石??铸堃呀洺蔀槌壑菸幕吐糜萎a業的重要主題與經濟支撐,有很多重要的陳列和展示場所。祿豐市恐龍山鎮的世界恐龍谷原地保護遺址是直接建在當年的挖掘現場之上,像祿豐市擁有多處原地保護和展示的恐龍陳列館,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少有。攝影/趙揭宇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攝影 / 趙揭宇
作為近代云南與外界聯系的重要通道,113年前修建的滇越鐵路至今仍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其沿途除了生動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也十分可觀。它的云南段從連綿的山巒與深切的河谷中經過,寬僅1米的軌距正是為了適應沿途的山谷、河流、陡坡而設計的。圖為火車經過灣塘站附近的鑣水巖瀑布,這座車站位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境內。滇越鐵路在屏邊段短短的67公里內就建有78條隧道,47座橋梁。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圍繞貢嘎走一圈”的意義:體驗中國三大“自然省”的差異
參考《中國生態地理區域圖》,我們把目標點位確定在以貢嘎山為核心的這片區域,我們想更深度地找尋讓無數人向往的貢嘎山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在這張以地勢為底圖,疊加了生態地理信息的地圖上,一個看不到省、市等行政區域界線的“自然地理狀態”的貢嘎呈現在我們面前:四川盆地、川西藏東和云南高原這三個大的自然地理單元在貢嘎群山處交會。這就意味著,圍繞貢嘎走一圈,既可以欣賞到四川盆地低海拔多云霧的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的景觀,又可以體驗到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區域內高山深谷的高原溫帶景觀;還可以領略到云南高原陽光明媚、四季如春的獨具特色的景觀。同時與自然景觀相呼應的,是這三個區域民族、文化上頗具差異的人文景觀。從成都出發向西逆時針圍繞貢嘎,數條國道和省道串起了一個“圈”,沿途我們可以360度看貢嘎,更可以在短距離內體驗多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地域差異,對于一個旅行者,這就是“圍繞貢嘎走一圈”的意義所在。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
圖為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阿富汗喀布爾市的希瓦克寺院(Shewakistupa)窣堵波(即佛塔)進行調查,希瓦克寺院是喀布爾南部最重要的宗教建筑遺存,是貴霜王朝時期(公元30年—375年)犍陀羅藝術的代表寺院,此時也是犍陀羅藝術的繁盛期(攝影/邵學成)。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攝影 / 邵學成
在云南高原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分布著面積廣闊的紅色土地
在云南高原北部的高原山地,高溫多雨的氣候使得土層中的有機質分解很快,在強烈的淋溶作用下,土壤中較活躍的堿性物質隨水流失,而鐵、鋁等經氧化慢慢沉積下來,使土壤呈現出紅色,即為紅壤,其中尤以東川紅土地最負盛名。這里分布著云南高原上最為集中、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紅土地。每年的2月份,東川地區一部分土地翻耕待種,另一部分土地已經種上綠油油的小麥,襯以田間尚未消融的積雪,紅、綠、白相間分布,猶如上帝遺落在人間的調色盤。攝影/姜曦
圖為作者在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哈利普爾市的布瑪拉寺院(Bhamala)的考古調查間隙,在簡易帳篷內休息。布瑪拉寺院是中巴考古工作者最新發掘的一座寺院遺址,發現了新的佛陀涅槃造像(帳篷外佛像),中國考古工作者將發掘出的文物悉數交給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文保單位。攝影/左慧敏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攝影 / 左慧敏
同樣美麗的還有自然風景,圖的河流從西藏林芝市的巴松錯流出,這里依然是川西藏東高山深谷針葉林區,此時洪水期已過,河水清澈明亮,水色美如綠松石一般(攝影/李珩)。
圖為產生雨幡和降水線跡的主要云屬示意圖(資料來源/張超、王燕平、王辰編著《云與大氣現象》)。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在楚雄州武定縣萬德鎮,恐龍化石發掘人員正在發掘一只恐龍的脊椎(本圖),他們會將不同部位的恐龍骨骼做好標記(下圖),然后用石膏和麻布固定裹好,打成大小不一的包運回去進行進一步的修復和研究。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圍繞貢嘎看人文:這些最接地氣的圖片所展示的,就是你的旅途所見
圍繞貢嘎的三大區域——四川盆地、川西藏東、云南高原自然景觀差異巨大,由此相對應的人文景觀也同樣有著巨大的反差,我們用三張最日常的生活場景來展現三個區域的人的生存狀態。圖:四川盆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腴,少有自然災害,因此這里的人的生活是閑適的,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是享受的,一條小河上的眾人麻將和玩耍的孩童,呈現出一種天然的悠閑氣質(攝影/袁蓉蓀)。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攝影師拍攝到了一幅十分經典的降水線跡畫面。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在雷暴云底部,降雨在云底和地面之間劃出了一道道清晰的降水線跡,此刻云端電閃雷鳴,配合地面大片的油菜花海,場面極為震撼。如果按照雨滴從細至粗,降水線跡還可以細分,依次是降水線跡(可看到一條條的降雨軌跡,可以伴隨彩虹)—雨瀑布(降雨要更密實,類似于瀑布,也可看到彩虹)—雨瀑(降雨比雨瀑布還要厚實,但看不到彩虹)—雨墻(降雨更加厚實,黑壓壓一片,有很強的壓迫感)。這些分類之間其實沒有明確的界限,從外形也很難做出清晰界定。攝影/吳正杰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吳正杰
祿豐市金山鎮大洼村后的原地埋藏陳列館中,一只完整的恐龍蟄伏在平整的紅土中央。這種原地保存的恐龍化石所帶來的震撼與裝架立起的恐龍骨架相比,呈現出令人驚訝的恐龍之美。在大洼村周邊有多個這樣的小型陳列館,都是在原地保存的完整恐龍化石上面直接修建建筑進行保護和展示。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2020年10月1日國慶節這天,攝影師來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黑石城,打算拍攝貢嘎山的“日照金山”圖片。黑石城位于貢嘎山的西北方,與貢嘎主峰直線距離只有60多公里,是觀賞、拍攝貢嘎夕照的最佳點之一。那天天氣變化無常,上山時還在下雨,等爬上山后,太陽出來了,風越刮越大。隨著太陽落山,天空的西邊出現了火燒云,東邊月亮升起來。與此同時,在攝影師的正前方(東北),突然出現一片密如發絲的雨幡,正好被夕陽照亮,場面極為壯觀。雨幡是一種氣象學現象,它是雨滴在下落過程中,因不斷蒸發而在云層下方形成的絲縷狀懸垂物。攝影/柏樂
化石修復人員正在對一具肉食性的獸腳類頭骨化石進行修復??铸埢涍^上億年的風化,表面非常的脆弱敏感,所以修復起來需要非常小心,要盡量不破壞化石,以免影響化石的研究價值??蒲腥藛T還會用3D掃描儀對恐龍化石以無接觸、無損害、全方位的方式準確有效地記錄真實完整的數據,在為恐龍化石建立數字化檔案的同時,也便于研究人員開展全面的研究。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稻城三神山呈“品”字形排列,在冰川的作用下,峰形挺拔峻峭
稻城三神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三座神山呈“品”字形排列,分別為夏諾多吉、央邁勇、仙乃日。在冰川長期的刨蝕和掘蝕作用下,它們的峰形挺拔峻峭,如利劍般直指蒼穹。三座雪峰周圍林立著大大小小數十座角峰,共同勾勒出一道崢嶸而剛勁的輪廓線。雪峰之間的寬谷中,分布著大片的高山針葉林,秋季一片金黃,如翡翠般碧綠的海子點綴其間。置身其中,被雪峰、峰林簇擁,被森林、草場、海子環繞,會給人以極致的震撼。2022年11月,攝影師經過長途跋涉,在群山之中找到一個絕佳的機位,拍下了三座神山同框的畫面。攝影/任岷
天上雨幡,地上經幡:在藏地這是一種浪漫的景觀呼應
就季節來說,雨幡在夏季晴天出現的概率更高,因為高溫條件導致的干燥環境,有利于雨幡的形成。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梭磨河附近,攝影師拍攝到了一幅頗為震撼的雨幡彩虹畫面。陽光照射在雨幡和彩虹上,前景是草地和牦牛,一切看起來如夢如幻。云端飄蕩的雨幡,是一種極為浪漫的氣象景觀元素。當你置身一望無際的草原,或千巖萬壑的藏區山地,這時對流風暴騰躍而起,勁風吹過,地上的經幡翩翩起舞,而頭頂除了深邃的藍天,還有飄蕩的雨幡——天上的雨幡與地上的經幡遙相呼應,不失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攝影/楊樺
很多祿豐的普通人,因為這里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而被改變了命運??铸堃呀洺蔀槌壑莸拈T面,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1995年,祿豐縣川街鄉(今祿豐市恐龍山鎮)的農民羅加有在自家農田一錘子挖出了幾塊恐龍化石,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數年的恐龍化石大發掘。最終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中侏羅世的“恐龍大墳場”,還從大量的恐龍化石材料中發現了三種恐龍新種的化石。后來,楚雄州在這處發掘現場遺址上修建成了祿豐世界恐龍谷,用于開展恐龍主題的科普和旅游活動。而羅加有也被吸納成為一名工作人員,負責遺址保護等工作。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云南高原的地形、森林、土壤及氣候環境都利于野生菌類的生長,彝族等少數民族全家齊上陣賣菌子的場景隨處可見,照片拍攝于烏東德水電站到西昌機場的途中(攝影/珊瑚海)。
2022年8月中旬,正值拉薩雨季,這段時間前后,這座高原之城幾乎每天傍晚都有降水,人們有機會欣賞到壯美的雨幡和彩虹。比其他人幸運的是,攝影師目睹了彩虹、雨幡和落日余暉同時出現的場景,并把它抓拍了下來。畫面中,密集的雨幡由于受到風力的干擾而發生彎曲,頗有幾分楊柳枝條隨風飄揚的意境,又像一面隨風起舞的旗幡。由于云層下方的空氣溫暖干燥,降水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已蒸發,從而形成了雨幡。此時西邊落日的余暉剛好透過云洞,打在雨幡之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彩虹(攝影/蒙飛)。從原理上說,所有十個云屬只要滿足“有降水粒子下落”加“大氣干燥”這兩個條件,都可能產生雨幡和降水線跡。但在現實中,只有卷云和卷層云產生的雨幡、降水線跡很少被記錄下來。
在祿豐市恐龍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內,祿豐市自然資源局的王濤正在查看入庫的恐龍化石。在這位已經和恐龍化石打了40年交道的資深人士帶領下,一幫農民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組成了一支專業的恐龍化石發掘修復團隊,成為助力楚雄州恐龍化石研究發現的重要力量。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由于老撾境內多山地,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頻發的自然災害對公路的損毀也比較頻繁。因此在老撾,即使是只有二三百公里的路途,往往也需要耗費十多個小時才能到達。中老鐵路開通后,從老撾首都萬象到磨丁口岸最快只需3個小時,從萬象到昆明最快僅7個小時。中老鐵路又和我國的鐵路網連接,在未來,會有更多城市開通到達老撾的列車。在長期規劃中,中老鐵路還將南延到泰國、馬來西亞,一直到新加坡(見地圖),屆時,將有更多沿途民眾受益。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大量恐龍化石的發現證明,在早侏羅世時期,祿豐當時所處的地方生活著大量的恐龍,而且當時濱湖環境在后期也非常利于恐龍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去年12月開始,恐龍化石發掘團隊陸續在武定縣等地(本圖?攝影/余林強)發現并發掘出多具恐龍的化石(下圖),他們相信在未來楚雄州勢必會發掘出數量更多且令人驚喜的恐龍化石。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攝影 / 余林強
中老鐵路開通15個月運輸情況(2021.12.3—2023.2.28)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自1938年發現許氏祿豐龍的化石至今,目前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發現了至少20種恐龍的化石,這些恐龍所生活的年代跨越了距今2億—1.6億年的早侏羅世和中侏羅世,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侏羅紀恐龍化石重要產地。攝影/趙揭宇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目前,我國已經有25個省區市開通了中老鐵路貨運專列,涉及我國2600多家企業。在中老鐵路所承擔的各省份貨運中,云南的貿易量比重最高,占到了41.4%,粵蘇魯浙這四個GDP總量前四位的省占到了37%。在經中老鐵路而來的進口貨物中,天然及合成橡膠占比最大,其次是鐵礦砂和農產品。在我國的出口貨物中,以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為主。在進口的農產品中,熱帶水果占比最大,產自于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等地的榴蓮運輸到老撾萬象南站后,由榴蓮專列運進我國。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或是山水相連,或是隔海相望,雙方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從2009年開始,我國就已經成為了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多年來,東盟也多次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所以,中老鐵路的開通有著深刻的地緣關系背景。中老鐵路為我國與東盟國家,尤其是我國與老撾之間的經貿往來帶來了加速度。2022年,老撾在東盟11國與我國的貿易額增速中排第二位,達到了35.5%,這樣快的貿易額增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條跨國鐵路的開通。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由兩部分組成:沒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鏈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島鏈,這些海底火山的年齡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變年輕,從最北端的8000萬年到最南端的“0”萬年,同時二者走向上存在一個明顯的轉折。這條海底火山鏈不單是太平洋中的一道美麗風景,也是研究板塊運動、地幔對流、構造、地球化學演化和巖石圈特征的理想區域。圖為夏威夷—皇帝海山鏈主要海底火山位置分布圖。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在中老鐵路開通前,老撾僅有一段3.5公里長的米軌鐵路,這段鐵路還是多年前泰國人修建的,米軌鐵路從泰國跨過湄公河(我國境內的瀾滄江出國后稱湄公河)后抵達老撾首都萬象。在很長時間里,在全世界146個擁有鐵路的國家中,老撾的鐵路通車里程都長期位居倒數第四位,大多數老撾人都沒有坐過火車。中老鐵路開通后,鐵路經過了老撾中部和北部最重要的城鎮(見地圖),在老撾境內穿行422公里,老撾在高等級電氣化鐵路通車里程排名中也躍升到了世界前20名。很多老撾人也第一次見到了火車、坐上了火車,中老鐵路正在改變著老撾很多人的生活。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萬象車站站臺內景,中老鐵路是一條全線采用我國鐵路標準,使用我國設備并與我國鐵路網連通的國際鐵路,白色動車為“瀾滄號”列車,瀾滄取自流經中老的國際河流瀾滄江之名,車身的紅藍白三色也是老撾國旗的顏色,“瀾滄號”既寓意著中老是山水相連、世代友好的鄰邦,又有著鮮明的老撾特色。攝影/楊永全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楊永全
從空中俯瞰,夏威夷群島的海岸線千瘡百孔,上面一個挨一個殘缺的半圓形火山遺跡清晰可見。千百萬年前,也許皇帝海山鏈上的一些海山也曾像這樣高高地出露于海面,是時光將它們消磨為沉寂的海底山峰。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域,還有新的海底火山正在生成,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循環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瞬間。圖為夏威夷瓦胡島上的哈瑙馬灣。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從8000萬年前至今,一直“活”著的夏威夷—皇帝海山鏈
所謂地幔柱,就是地球內部,高溫的下層熔巖把溫度較低的上層加熱后,由于熱膨脹,下層熔巖上升而形成的一個地幔的羽流柱(羽流指一種流體在另一種流體中移動)。當地幔柱上升達到巖石圈底部時,巖石被融化,巖漿沖出地表,就造成了火山噴發。圖為夏威夷島上的哈雷茂茂(Halemaumau)熔巖湖,夏威夷島位于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尾端,其上的活火山至今仍在噴發。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在中老邊境的老方一側磨丁火車站外,成百上千輛貨運卡車在車站外等待著裝卸貨物。攝影/楊永全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楊永全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高爾寺山黑石城是欣賞貢嘎山的理想地點,從這里向東南眺望,貢嘎群峰宛如一條冰雪巨龍,昂首天際
暮色將至,落日的余暉將天幕涂抹成絢麗的淡粉色,在高爾寺山黑石城向東南眺望,貢嘎群峰宛如一條冰雪巨龍,昂首天際。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以其鶴立雞群的偉岸身姿和金字塔狀的優美峰形,成為群峰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貢嘎山是四川省的最高峰,素有“蜀山之王”之稱,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在目前較為熱門的貢嘎山觀景平臺中,無論是貢嘎東坡的牛背山、王崗坪,還是西坡的冷嘎錯、子梅埡口、雅哈埡口、高爾寺山黑石城,都是欣賞貢嘎山的理想地點。但是如果想看到群山連綿的貢嘎山全景,高爾寺山黑石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里距離貢嘎山約70公里,雖然距離較遠,但是視野極其開闊,幾乎可以將整個大雪山脈嵯峨逶迤的雪嶺冰峰盡收眼底。攝影/流云? 標注/溫鈞浩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從我國云南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開始,中老鐵路就進入了熱帶雨林氣候區,沿途盡是云霧繚繞的山巒和水汽氤氳的河流,層層疊疊的林木將鐵路外的景色渲染成濃綠色,這是中老鐵路中穿越熱帶雨林區域時最常見的自然景觀。在人文景觀上,中老鐵路所經區域還是南傳佛教的重要線路,從西雙版納到老撾萬象之間,有眾多的佛教遺跡,金色佛塔時不時在車窗外閃現。坐上動車,由云南到老撾,一路上不僅能被蒼翠環抱,而且還能體驗到獨特的人文風情。圖為中老鐵路穿越的老撾北部中心城市瑯勃拉邦,山環水繞間充滿了濃郁的異域風情。攝影/通蘇叔(老撾籍)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通蘇叔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貢嘎山是全世界雪山中垂直落差最大的雪山之一,從海拔7556米的山頂到山腳下的大渡河河谷,在直線距離僅20多公里的范圍內,海拔下降了6400多米,發育了從亞熱帶到寒帶的完整垂直自然帶譜。想要體驗貢嘎山垂直落差帶給人的震撼,最佳觀賞位置是在它的東坡。這是因為,貢嘎山的西坡已經處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面上,因此只能看到它的“半身照”。而東坡由于海拔相對較低,可以一覽無余地欣賞到貢嘎山的“全身照”。這張照片是攝影師在貢嘎山東坡的紅巖頂拍攝的,此時貢嘎山正上演著“日照金山”的美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將貢嘎群峰逐一點亮,猶如一座座神圣的金色宮殿。雪峰之下,大渡河峽谷被兩側黛青色山體所夾峙,顯得深不可測。如果天氣足夠好,在紅巖頂還可以欣賞到貢嘎山懸于大渡河之上的奇景。攝影/流云?標注/溫鈞浩
圖為老撾的網紅歌手專門乘坐中老鐵路到昆明來,他彈著吉他唱起老撾歌曲,歌聲感染了車廂中的人們。攝影/李興福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李興福
漫漫大洋中,類似的海山鏈還有不少,而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與人的距離之近。夏威夷群島上隨處是火山遺跡,熙熙攘攘的城鎮就建在火山旁。人們如果想近距離地看一看,甚至有車行隧道可以抵達火山口中心??梢哉f,這條海底火山鏈就活生生地展示在人們的眼皮底下,人可以注視著它的“一舉一動”。圖為夏威夷檀香山市的鉆石頭火山,這是一座環狀死火山。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以川西藏東、四川盆地、云南高原為核心的
三大自然區行政區劃圖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圖為在瑯勃拉邦站臺上車的西方旅行者,站臺上的中文標識非常明顯。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位于夏威夷—皇帝海山鏈尾端的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仍然很活躍,堪稱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f厄火山2018年的噴發是夏威夷近代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一次,摧毀了數百所房屋。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基拉韋厄火山持續噴發16個月,在2023年1月,它再次噴發。圖為潛水員在夏威夷島基拉韋厄火山的入??谟^察到橢球狀的枕狀熔巖。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關于螞蟻到底有多大力氣,很多科學家都曾希望通過實驗找到答案,通常有說法稱它們可以叼起自己體重10到50倍的重物,但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原因是螞蟻種類眾多,每種螞蟻的力氣都不盡相同,而且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指標來衡量螞蟻的力氣。然而,相比其他螞蟻,黃猄蟻仍可以被稱為頂級“大力士”。切葉蟻可以叼起自己體重50倍的重物,在一項不嚴謹的實驗中黃猄蟻叼起了相當于自身體重160倍的重物,但可能并不是它的極限。而一位80公斤級的舉重冠軍,大概可以舉起自身體重3倍的重物,可想而知螞蟻的厲害。
繪圖/Handi工作室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圖是一位彝族畢摩,他在為一位彝族婦女的80壽辰做祝壽的儀式。畢摩是彝族傳統宗教中的祭司,被稱為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攝影/向日葵小鹿)。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向日葵小鹿
老撾是一個山地國家,全國80%皆為山地,中老鐵路多穿行在高山峽谷之中,地質結構復雜,施工難度非常大,有的人在鐵路系統工作了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么復雜的工程。1035公里長的鐵路上,新建的橋梁和隧道總長度就達到了712公里,占整條鐵路長度的76.5%。其中新建橋梁301座,新建隧道167座,在所有隧道中,磨丁隧道是最深的隧道,埋深達345米。由于老撾是熱帶國家,所以在很多隧道施工時,隧洞內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高,施工方往往要拉來冰塊降溫(如圖),而在平坦地段,就全是機械化施工了,工程進度也可以加快(下圖)。攝影/李興福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李興福
右頁圖中的一只黃猄蟻腳掛在樹葉上,上顎咬住下方的梨,從梨的大小和上面螞蟻的數量估計,它叼住了超過它體重數百倍的重量。相比其他螞蟻,黃猄蟻仍可被稱為頂級“大力士”,多數其他螞蟻物種可能連十分之一都做不到(攝影/張常功)。
成都平原人口密度極大,卻有著一種獨特的林盤聚落,這是一種散居的聚落形式,多為幾戶至幾十戶人家,通常以宗族為單位聚居在廣袤的平原上,聚落中翠竹高林掩映、河渠交錯縱橫,圖為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的鄭林盤(攝影/冉玉杰)。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冉玉杰
黃猄蟻是個強悍的獵人,它的上顎薄而鋒利,再配以較大的咬合力,能將體型是自己幾十倍的昆蟲獵物固定在地面,使其無法掙脫。多只工蟻則一擁而上,將獵物按在地上,然后通過撕咬將其肢解。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滇越鐵路由我國云南省的昆明市向東南延伸到越南海防市,全長859公里,我國境內為465公里,越南境內為394公里,鐵路很多路段都是在崇山峻嶺中穿行,自1910年開通到現在,在客運貨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圖為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到人字橋之間的一段鐵路,米軌鐵路在半山腰上蜿蜒伸展,一列貨車徐徐而過。攝影/王牧
從滇越鐵路到中老鐵路
犍陀羅考古不只關注希臘化佛像的挖掘和解讀,還要對寺院、城市等遺址進行調查、發掘、測繪和保護
犍陀羅文化區指的是公元1—7世紀時,使用佉盧文作為書寫語言的區域。這片區域以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盆地和阿富汗的喀布爾河谷為中心,向北到今烏茲別克斯坦,向東到我國的新疆和田地區。因為地域上和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世紀的犍陀羅國有重合,所以文化學者便借犍陀羅國名,將使用佉盧文的區域命名為犍陀羅文化區。犍陀羅文化區中的宗教文明藝術即為犍陀羅藝術,廣義上包括城市規劃、寺院石窟、造像壁畫、錢幣文字等多種形態,因此對寺院、城市遺址的調查也是犍陀羅考古的重要組成。圖為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市的尚格爾達爾附近的噶里蓋巖刻(shingardar,Ghaligay rock)調查,尚格爾達爾是犍陀羅地區和克什米爾地區間信徒朝圣巡禮的必經之地,因此對于研究犍陀羅藝術的傳播非常重要。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圖可以看到,黃猄蟻的足的末端具有兩個強健的爪,兩爪之間具有一個可以伸縮的爪墊(高倍電鏡圖片來源/Roberto Keller)。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中國考古工作者也對這座窣堵波進行了考古調查和遺址修復工作。供圖/邵學成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相比于英、法、日等國,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犍陀羅考古中時間短暫,但進展快速
犍陀羅考古已有190年歷史了,除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本國的學者,犍陀羅考古多以英、法、日等國學者為主,這些國家占據了犍陀羅考古的先機和話語權。中國在這方面時間短暫,但進展卻比較快,尤其是在遺址保護和遺產培訓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犍陀羅考古中漸漸有了中國人的聲音。圖為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市的貢巴特窣堵波(Gumbat stupa)進行調查。貢巴特窣堵波遺址群建筑規模宏大,體現了2—4世紀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地區窣堵波的流行。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以貢嘎山為核心的四川盆地、川西藏東、云南高原是三個自然地理性質差異很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三個按照自然環境的差異劃分出來的“自然省”。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大,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民族與文化。四川盆地以漢族為主,這里聚居著川渝地區的絕大部分人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催生了深入平民的茶館文化,圖為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成都彭州市濛陽街道老茶館(攝影/袁蓉蓀)。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袁蓉蓀
根據《中國生態地理區域圖》,以貢嘎為中心,可以將其周圍的區域劃分為川西藏東、四川盆地和云南高原三大自然區。這三大自然區在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然而在自然、人文等方面卻呈現出極大的差異。在成都平原以東的龍泉山上向西眺望,以城市為前景,遠方是層層遞進的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構成了城市上方最壯美的天際線。這些山脈大多屬于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脈,因而從成都遙望雪山實際上是從四川盆地遙望川西藏東的高山深谷區,是兩大緊鄰區域的完美結合。攝影/嘉楠
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最大規模的犍陀羅寺院遺址中
發現了三處新的佛塔和寺院,還運用3D模型、數字化復原等新技術對遺址展開保護
圖為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馬爾丹市的塔赫提·巴伊寺院(TakhtI bahi)遺址(攝影/郭物)。這座寺院始建于1世紀的帕提亞王國時期,歷經貴霜、薩珊、嚈噠等王朝,約在7世紀被廢棄,這也是犍陀羅地區最大的寺院遺址。寺院于19世紀被歐洲探險家發現,發掘出的建筑裝飾及希臘化佛像等文物分藏于英國、法國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博物館,是早期犍陀羅藝術研究的基礎。由于山路崎嶇險要,70%的遺址還處于未調查狀態。中國考古工作者利用無人機發現了三處新的佛塔和寺院,還調查摸清了一些湮沒許久的古代僧侶巡禮道路,這些都是犍陀羅地區僧眾信仰調查的組成部分。
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市的賈汗阿巴迪摩崖石刻(Jahan Abadi)前,本文作者正在調查犍陀羅藝術造像。后面山崖上的大佛為禪定佛,佛像高7米、寬5米、浮雕深度約11厘米。佛像雕刻于約7世紀末到8世紀初,彼時,犍陀羅藝術已經衰落,希臘化佛像的特點已漸退。這里的石刻造像也是犍陀羅藝術造像晚期的代表。在中國考古工作者旁站立的是巴基斯坦警員,警員手持槍械,全程跟護著中國的考古工作者。這也是在巴基斯坦進行考古調查中每天都會看到的場景。
攝影/左慧敏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攝影 / 左慧敏
對犍陀羅地區造像和寺院城市遺址的調查,
對于研究中國佛教美術源流有重要意義
犍陀羅藝術造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特質后,伴隨著佛教傳播又向中亞、東亞擴散。對犍陀羅地區佛寺和城市遺址的調查,也是探尋中國佛教美術源流的重要內容。圖為阿富汗帕爾萬省的托普·達拉佛寺(Topdara)的窣堵波,這處佛寺是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下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佛教寺院。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楚雄“侏羅紀公園”主角們的演化之路
目前中國發現的基干蜥腳型類恐龍化石均產自下侏羅統地層,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及周邊地區發現最多且分布最集中。截至目前,在祿豐的祿豐盆地和川街盆地共發現了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黃氏云南龍、巨碩云南龍、新洼金山龍、程氏星宿龍、孫氏細細坡龍和孫氏彝州龍8種基干蜥腳型類恐龍,以及三疊中國龍、祿豐盤古盜龍這2種獸腳類恐龍。除祿豐之外,楚雄州內還發現了其他4種早侏羅世的恐龍,其中有3種基干蜥腳型類恐龍,分別是發現于武定縣的武定昆明龍、永仁縣的中和金沙江龍和元謀縣的楊氏云南龍,還有發現于雙柏縣的獸腳類恐龍安龍堡雙柏龍。除此之外,楚雄州還發現了6種中侏羅世的恐龍,分別是發現于祿豐的蜥腳類——阿納川街龍、川街阿納龍和一種獸腳類金時代龍;以及發現于元謀縣姜驛鄉的3種蜥腳類:姜驛元謀龍、元謀始馬門溪龍和太東云龍。
基干蜥腳型類的體型比蜥腳類小,前肢相對較短,指/趾爪較銳利,大多為兩足行走,以植食性為主。而后期那些逐漸向蜥腳類發展的基干蜥腳型類,逐漸向四足行走轉變,體型變得越來越龐大。這些化石真實記錄和展示了蜥腳類恐龍逐步走向巨型化后,身體不同部位為此而演繹出的神奇的適應性變化?;沈崮_型類處于蜥腳型類演化的早期階段,代表了向后期的蜥腳類連續演化的一系列過渡性的恐龍類群。這些基干蜥腳型類的化石較充分地記錄了它們幾千萬年的演化歷史,對探討蜥腳型類的早期演化和蜥腳類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啟發性價值。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2018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決定沿重要遺址
重走犍陀羅地區,既要進行大規模的遺址調查,又要推進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
公元1世紀時,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了受希臘羅馬雕塑藝術影響的佛像,同時在城市規劃、宗教建筑、繪畫、語言文字等文化藝術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東西方文化融合現象,這種藝術形態很快便傳播到了周邊區域。因此做好這些城市、宗教建筑等遺跡的調查,對于考證犍陀羅文化區的影響范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圖為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 Daro)遺址,這處寺院位于受犍陀羅文化區影響的最東南端,是犍陀羅藝術沿印度河向東南方向傳播的重要遺址。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在武定縣,他們還發掘出被埋藏在一起的三只恐龍的化石(攝影/余林強),是世界罕見的珍貴化石標本。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攝影 / 余林強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龍化石發現主要集中在祿豐市,在武定縣、雙柏縣和元謀縣等地也有陸續發現。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 在中國
老街站是滇越鐵路在越南境內的北側起點,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一直是滇越鐵路的中繼站和貨物集散地,但在2003年中國段停止客運以來,老街火車站也跟著蕭條了不少。不過,越南段是正常運行的,客運貨運都有。圖為老街站附近,鐵路工人在維修保養鐵路路軌。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在國外的考古調查,風餐露宿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由于犍陀羅文化區的核心區位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盆地和阿富汗喀布爾河谷,包括中亞和南亞的很多區域,這些區域多交通不便,社會環境也不太穩定,因此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進行田野考古困難重重。除了酷熱的天氣和捉襟見肘的經費,還要時時注意自身的安全,風餐露宿更是尋常事。圖為中國考古工作者前往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吉爾吉特時,在路邊一家飯店內簡單果腹。由于中國人長期在這里幫助他們修路,所以飯店老板也會說一些簡單的漢語。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白河鎮的集市有個有意思的名字,叫做“米軌集市”。每周一是鎮上趕集的日子,附近的村民都會趕來,在滇越鐵路兩邊擺攤,集市就這樣在鐵軌兩邊展開。圖為攝影師于2020年拍攝的鐵軌邊賣活禽的攤位,充滿生活氣息。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在川西藏東區南緣的霧濃頂,向西可以欣賞梅里雪山群峰,東南還可以遠眺白馬雪山
沿著214國道從云南進入西藏,在川西藏東區的南緣有一處位置極佳的雪山觀景平臺——霧濃頂。在這里向西可以遙望梅里雪山的太子十三峰組成的雪山陣列,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從這個角度看去,呈現出標準的金字塔形,雪山下便是巨龍般的明永冰川。而在觀景臺東南方約20公里處,便是海拔5430米的白馬雪山,終年積雪的山頂常年云遮霧繞,不肯輕易示人。霧濃頂觀景臺得名于其附近的霧濃頂村,村子坐落在觀景臺下方的坡地上,平時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關注。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雪過后,這里仿佛變成了一個夢幻的冰雪童話世界,成為雪山群峰下一處別致動人的風景。在遠處的瀾滄江大峽谷中,濃厚的云霧如海浪般在村莊腳下翻滾涌動,或許這就是霧濃頂這個名字的來由吧。攝影/陳業偉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陳業偉
圖為片巖石雕的彌勒等身立像,現藏于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下圖為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博物館藏的佛陀頭像。希臘化佛像很多都留著胡須和波浪卷發,高鼻梁,深眼窩,有著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員的健美身材。很多佛像由于要立于壁上供人朝拜,所以多只雕正面(攝影/張超音)。
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蜀南竹海,萬頃竹林匯成煙波浩渺的綠色海洋
蜀南竹海又名“萬嶺箐”,位于四川省東南部的宜賓市長寧、江安兩縣交界處,地處川中丘陵南緣。蜀南竹海所在山體在地質上為白堊紀地層組成的紅層臺狀低山,海拔500—900米,臺面起伏不大,共有28座峰巒,500多個山丘,并普遍存在環狀陡崖和緩坡地形。山體四周被面積廣闊的紅層淺丘所環繞,這些饅頭狀的山丘海拔多在320—550米之間,如百龜拜壽般簇擁在山腳下。蜀南竹海地區的土壤以微酸性的紫色沙質土為主,加上亞熱帶濕潤的氣候和充沛的降水,為竹子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圖為一場雨后,蜀南竹海的萬頃竹林在薄霧濃云下鋪展成了一片煙波浩渺的綠色海洋。攝影/陳業偉
在我們的印象中,螞蟻大多在地下做巢,而黃猄蟻的巢穴則在樹冠上。它們懸在空中,如同一個個奇怪的果實。細看會發現,這些掛在樹上的葉包是由細密的絲線“縫合”而成的。每根枝條、葉柄彎曲的角度,每片葉子貼合的松緊,都像是被精心設計過的。葉包顏色的不同顯示了蟻巢形成的時間——深色和枯萎的葉子代表更長的時間,也意味著群體很快就會放棄這些巢穴。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仔細看黃猄蟻工蟻叼著的“獵物”——身體蜷縮著,呈現出乳白色,質感還有點透明,大小和形態看起來和工蟻一模一樣。其實它不是獵物,而是黃猄蟻工蟻的蛹。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葉球巢內還要分隔出不同區域,外圍所有縫隙最后也都會再加固一番。整個工程需要用掉大量絲線,所以——幼蟲們到化蛹(該織繭)的時候,早就沒有絲線可用了。不過整個葉球巢就像一個巨大的繭,再加上有這么多兄弟姐妹保護,裸不裸的也就無所謂了。工蟻叼著的白色東西通常被一些人稱為“蟻卵”,實際上是幼蟲和蛹。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到了云南高原,民族呈現出多樣化,但距貢嘎山較近的核心區域,有我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圖為州內美姑縣一處集市上的彝族婦女(攝影/苗一峰)。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苗一峰
圖中,兩只黃猄蟻叼著它們的“家人”。它們不僅上顎有力,身體堅硬,足的抓地力也相當強。這得益于它們足上爪間那大而可以伸展的爪墊,像一個吸盤,可以牢牢吸附在物體的表面上。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植物枝頭一個新形成的蟻巢,葉片已經被絲黏牢包裹到了一起。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黃猄蟻的工蟻張開上顎,舉起腹部,抬高身體,伸展觸角,做出了警戒和威脅的姿態,好像在說:別過來,當心我咬你。黃猄蟻鋒利的上顎能刺穿皮膚,被它咬一下可是挺疼的。分布在我國的黃猄蟻工蟻身體為橘紅色,而分布在澳大利亞等一些地方的部分工蟻身上也帶有一些綠色。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黃猄蟻是如何織巢的呢?我們都知道螞蟻(成蟲)不會吐絲,這些絲線從何而來?過程是這樣的:黃猄蟻工蟻有不同工種,大量“牽拉工蟻”先合力把葉片拖拽到恰當位置,然后“紡織工蟻”會搬運末齡幼蟲來吐絲(螞蟻幼蟲大都會吐絲作繭) “縫合”葉片。這些可憐的小童工被工蟻叼在嘴里穿針引線,隨著工蟻左右搖晃,絲線就一根根、一層層地將枝葉綁定成球。圖是黃猄蟻的工蟻正在用身體固定葉子。
黃猄蟻 住在樹冠上的蟻中力士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形成機制,是隨著太平洋板塊漂移過地幔柱(或稱“熱點”)上方,被一座接一座“燒破”的海底火山鏈。而這個鏈條中間存在一個形成于4700萬年前的神秘“大拐彎”——這在學界被稱為“夏威夷—皇帝海山鏈彎折”。關于這個“大拐彎”的形成機制至今仍有很多猜測,國內很多學者也在嘗試破解這個謎團。
繪圖/Handi工作室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府之國
四川盆地包括四川省的中東部和重慶市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三分式的“拼盤”,自西向東依次為:龍門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成都平原、龍泉山與華鎣山之間的川中丘陵以及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平行嶺谷。成都平原由岷江、西河、斜江等多條河流,在龍門山前沖積而成,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在450—750米之間。其雖為三拼盤中最小的一塊,面積僅9000余平方公里,但這里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府之國。從高空俯瞰,在廣袤的油菜花海中,三三兩兩的房屋掩映在高大的喬木與竹林之中,一個個村落隨田散布,在鄉野田間自然生長起來,形成了成都平原上特有的“林盤”式聚落。攝影/田捷硯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田捷硯
2016年,滇越鐵路昆明北站到王家營站之間的短短30公里路程上,每天還運營著4個班次列車。坐車的幾乎都是鐵路職工和鐵路沿線的居民,尤其每天早上7點25分那班,車上基本都是通勤的鐵路職工。圖為列車員帶著自己養的鳥一起上班。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川中丘陵為四川盆地的主體部分,地表呈現出丘狀起伏、曲流迂回的特點
川中丘陵是四川盆地的主體部分,西起龍泉山,東止華鎣山,北界大巴山,南抵長江以南,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約占四川盆地總面積的80%。從地質上看,這一區域出露的巖層多屬侏羅系—白堊系的紅色砂巖和泥巖,巖層產狀近于水平,經嘉陵江、涪江、沱江及支流長期的侵蝕切割,地表逐漸形成丘狀起伏、曲流迂回的特點。在川南的威遠—榮縣一帶,出現凸起的穹隆狀構造,侏羅系紅層以下的三疊系砂巖得以暴露,形成川中丘陵南部的地形高點。攝影/陳業偉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陳業偉
這是一個“一妻多夫”的家庭,白瑪朗措是這家的女主人,在大峽谷中,這樣的婚姻形式即一種生存策略。這里是干熱河谷,土地資源是一個定數,不可能增長,也沒有其他謀生的產業,一個家庭中幾個兒子成人后分家分地建造新屋是不可能的。為了更好地適應大峽谷中資源稀缺的這種環境,高山深谷區的人竟然演化出了這樣一種婚姻模式,成功地應對了環境的挑戰。白瑪朗措是4個兄弟的妻子,她有5個兒子和5個女兒,孫子和孫女也很多,平時很難聚在一起,這次正逢藏歷新年2月21日,攝影師拍到了這個大家庭難得的一張全家福(圖4)。家庭成員分別有:
大爸爸:嘎朗加(左三戴禮帽者);二爸爸:嘎松旺加(左一抱孫女者);三爸爸:次旺朗加(左五);媽媽:白瑪朗措(左四)。
圖中其他人是10個兒女和部分孫輩,由于一些特殊情況,四爸爸和大女兒沒有出現在照片中。攝影/向日葵小鹿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
攝影 / 向日葵小鹿
圖的拍攝地點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阿須鎮,這家的房屋有些簡陋,家中堆滿了用作燃料的牛糞,藏族老人為攝影師煮了一鍋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并特別仔細地觀賞攝影師佩戴的佛珠(攝影/鐵丐)。
安沛站是老街與河內之間的車站。攝影師所在的老街到安沛的火車上,100多公里的距離走了4個多小時。很多乘客都被這種速度催眠,以各種姿勢睡著了,硬座車廂變成了臥鋪,這也是越南獨特的生活節奏。越南的火車雖然不是封閉式的,但窗戶上卻安裝了有機玻璃鏤空的護欄,據說是為了防止路邊的人往車上投擲石頭而設計的,也是為了防止乘客把頭和手伸出窗外。圖為火車上睡覺的越南婦女。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火車穿過越南城市的鬧市區、居民區,很多人家的家門距離鐵軌只有2米遠,老人在鐵軌上乘涼,孩子在鐵軌上玩耍,這些城市都是在滇越鐵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圖為一列火車經過河內市的龍邊站附近。河內是越南首都,也是一座節奏緩慢的古城。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在位于越南首都河內市的龍邊大橋上,經常能看到來這里拍照的情侶或者夫妻。圖為身穿越南國服奧黛的女孩站在銹跡斑斑卻充滿金屬質感的巨大鋼架下,與男友相擁拍照,他們的身后是滇越鐵路上匆匆駛過的列車。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河內龍邊大橋1902年建成,是當時亞洲最長的大橋,設計師是法國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亞歷山大·居斯塔夫·埃菲爾??梢钥吹?,大橋中間是鐵軌,用柵欄隔開的邊上是單向行駛的摩托車自行車道,再兩邊是鋼板鋪成的窄窄的人行道。
重走百年滇越鐵路 探訪魅力猶存的人文閃光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陳業偉
圖是在甘肅敦煌上空,出現了拖著長長尾巴的“水母云”(也叫胡子云),這是漏光高積云產生的雨幡(或雪幡),主要是由冰晶和液滴構成。在我國西北地區,如果看到幡狀高積云,通常表明空氣比較干燥,近期不會產生落到地面的降水(攝影/何敏儀)。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何敏儀
中老鐵路帶來的不只是人員和貿易往來的便捷。在中老邊境上,變化也在悄然發生。中老鐵路剛開通的一年多內,客運列車到了我國磨憨口岸(老撾側是磨丁口岸)的時候,旅客要下車走到對方國門內,過海關后,再上車繼續旅程。從2023年4月中旬開始,客運列車就將實現車上通關、直通直達、無需下車了。磨憨口岸已劃歸昆明市管轄,成為了昆明的飛地,昆明也成為了我國唯一有邊境線的省會城市。就在離磨憨口岸不到500米的老撾一側,老撾的磨丁口岸成為了老撾的經濟特區。因為中老鐵路的開通,經磨憨、磨丁口岸通關往來的人員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盛裝的康巴姑娘,美如巴松錯流出的一江秋水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和西藏的昌都市,藏族文化又被細分出康巴文化,要體驗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川西藏東是最適合的區域??蛋偷貐^的藏族最明顯的特征在服飾上,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裝飾豐富,尤其在女性的頭飾和配飾上,更為華貴和講究,金銀、珍珠、珊瑚、瑪瑙、松石……她們喜歡把價值連城的寶物戴在身上??蛋退囆g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康巴大會,每四年舉辦一次,這一次的舉辦地在康定,康巴姑娘盛裝出席(本圖?攝影/珊瑚海),還有參加表演的藝人也一展服飾發飾之美(下圖?攝影/珊瑚海)。
隨著經貿往來的加深,兩國的人文交流也在增多。圖為中老鐵路車廂內乘鐵路出行的人們(攝影/趙?。?/p>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趙汀
目前,我國已經有25個省區市開通了中老鐵路貨運專列,涉及我國2600多家企業。在中老鐵路所承擔的各省份貨運中,云南的貿易量比重最高,占到了41.4%,粵蘇魯浙這四個GDP總量前四位的省占到了37%。在經中老鐵路而來的進口貨物中,天然及合成橡膠占比最大,其次是鐵礦砂和農產品。在我國的出口貨物中,以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為主。在進口的農產品中,熱帶水果占比最大,產自于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等地的榴蓮運輸到老撾萬象南站后,由榴蓮專列運進我國。在老撾境內,中老鐵路跨山河、過田園,常能見到鐵路下牛羊成群的田園畫面。攝影/楊永全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楊永全
從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通車,到2023年2月28日,15個月間,中老鐵路共發送旅客119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人乘上動車往返于中國與老撾之間。由于中老鐵路沿途風景秀麗,所以很多人專門會選擇最慢的一趟列車或者是在每個主要站點下車去欣賞當地的風土人情。對于很多人來說,中老鐵路是去往東南亞旅行的新選擇。對于在老撾生活的中國人和在中國生活的老撾人來說,中老鐵路讓他們的回鄉之路更近了。對于鐵路沿線的人們來說,生活的改變才剛剛開始。圖為昆明站內,大批旅客正準備乘坐中老鐵路出發。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珊瑚金三角”中的綠野仙蹤
在淺水區的綠藻叢中,這兩只宛如小刺猬般的海蛞蝓(Stiliger sp.)為自己調配了黃綠色的迷彩服,身體顏色和生活環境融為一體。通過微距拍攝,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它們精巧美麗的色彩。海蛞蝓家族也是海洋中的隱身大師和偽裝高手,它們通過色彩、擬態等多種技巧巧妙隱藏在生活環境中,不容易被發現。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老撾的金色國門一側高樓拔地而起,磨丁作為一座現代化新城正在成長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在磨丁口岸和老撾境內所有的車站內,包括中老鐵路的車票上,全都有中老英三種文字標識。攝影/趙汀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攝影 / 趙汀
在食物中游泳的“偷蛋賊”海兔
海蛞蝓大家族中也有著名的“偷蛋賊”海蛞蝓(Favorinus sp.),靠竊取其他同類的卵來謀生。
這位“偷蛋賊”正在窺探偵察身下的卵袋,準備出手劫掠,半透明卵袋中的那些萬千小顆粒就是海蛞蝓的卵。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綿羊海兔”(Costasiella kuroshimae)是海蛞蝓家族中的明星,備受水下攝影師的鐘愛。它們有著軟糯的身體,可愛的觸角和明亮呆萌的小眼睛。在搖蕩的海水中,在海底覓食的它們酷似一只只綠色卡通小綿羊或綠色的長毛小兔子。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中老鐵路在我國境內途經云南省的昆明、玉溪、普洱和西雙版納四個市州,所經過的地區都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區域,沿途有苗、傣、哈尼、布朗、基諾、瑤、佤等約20個世居民族。中老鐵路的開通不僅改善了當地人的出行條件,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鐵路本身就是一條充滿了濃濃民族風情和異域風情的景觀線路,沿途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頗具特色。圖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某村寨的村民穿上民族服裝,集體乘坐火車春游。
坐上動車去老撾 改變許多人生活的中老鐵路
圖中這只“大波浪”海蛞蝓(Tenellia sp.)棲息在海中水螅上,以水螅蟲作為自己的主要食物。在有些海蛞蝓的背上,可以看到諸多線狀、棒狀、簇狀或分枝狀的存在,這便是海蛞蝓的裸腮,具有呼吸、消化和防御等功能。這只海蛞蝓的背上伸展著細長、卷曲、半透明的裸腮,包裹著一條條淡黃色的消化腺。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都江堰的修建,將成都平原變為旱澇無憂、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是把四川盆地塑造成為“天府之國”的關鍵。沒有都江堰之前,岷江沖出山口所攜泥沙沉積出一個巨大的沖積扇,加上北方沱江造就的沖積扇,二者合起來成為了成都平原的基底。有了都江堰以后,則解決了干旱和洪水帶來的困擾。這張照片可以讓我們從空中看到都江堰是怎樣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旱澇災害的。照片拍攝于冬季枯水期的一場雪后,因為冬季降水稀少,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因此河水清澈,顏色碧綠,如同綠松石一般。厚厚的積雪掩蓋了土地和房屋的雜色,使得一片白色中的綠色岷江顯得愈發明媚通透。都江堰的高明之處有三:魚嘴分水、飛沙溢洪、寶瓶引水。河水經魚嘴分流為內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泄洪,內江經寶瓶口進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若遇洪水,多余水流則越過飛沙堰流入外江。這種智慧的設計使成都平原成為了旱澇無憂、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攝影/丘寒
海中“音符”躍動在水?!拔寰€譜”上
神秘的幽光中,這個宛若異形般的生物是一只生活在深水中的海蛞蝓(Phyllodesmium iriomotense),攝影師在超過25米水深的海中,觀察到了正攀附在水螅上的它。海蛞蝓家族中還有不少神奇的存在,如著名的太陽能海蛞蝓(Phyllodesmium longicirrum)就可以將食物中的蟲黃藻保留在體內,并保留其光合作用的功能,在沒有足夠的食物時,便通過“曬太陽”來獲得養分。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由成都起飛向西的所有高原航線,都能看見“蜀山之王”貢嘎山的身影,其中,尤其以云南方向的貢嘎山南坡角度頗為稀有。這張圖片拍攝于成都飛往麗江的航班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昌青山機場坐落在開闊的安寧河谷上,蜿蜒的河流、道路與村落、城鎮交錯,人間煙火氣撲面而來。更令人震撼的是,層巒疊嶂的群山之上是矗立于云端的四川最高峰——貢嘎雪山(海拔7556米),接近6000米的落差讓貢嘎群峰好似天庭一般遠離人間,哪怕是身處萬米高空也只能心懷崇敬,默默遠觀。驚嘆之余,隨著飛機的落地,又回到車水馬龍的人間。攝影/溫鈞浩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溫鈞浩
這類美葉海蛞蝓(Cyerce kikutarobabai)因為擁有類似荔枝的斑點,有時也會被潛水員親切地叫做“荔枝海兔”,它們堪稱美葉海蛞蝓家族中最美的成員之一。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是北太平洋中部最著名的海底火山鏈,它自西北至東南延伸,長度大約6000公里,它的一半沒入海中,另一半出露于海面,夏威夷群島就屬于出露海面的那部分。圖中的夏威夷莫洛基尼火山島仿佛是這條海底火山鏈的絕妙隱喻——原本完整的火山口半隱半現,水面上的一半形似月牙,成為一道美麗的景觀。攝影/Douglas Peebles
4700萬年前的神秘轉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的“大拐彎”成因之謎
四姑娘山到成都的直線距離
僅110多公里,是離成都最近的一座6000米級雪山
四姑娘山,是川西藏東高山深谷區東緣邛崍山脈的最高峰,由四座毗連的山峰組成。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雪峰常年被冰雪覆蓋,山體尖峭挺拔,似一位身材曼妙的少女。四姑娘山到成都的直線距離僅110多公里,是離成都最近的一座6000米級雪山。只要天氣晴好、空氣通透,成都人在自家陽臺上向西遙望,便可以看到飄浮于城市上空的幺妹峰,若隱若現的雪峰在云霧中猶如海市蜃樓一般。攝影/嘉楠
在特定光線下,“幽靈海兔”的局部細節呈現出“白骨森森”般的視覺效果。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在四川盆地以西的川西藏東高山峽谷區,體驗到的則是藏族文化,藏族人房子蓋得好,他們會一直修蓋自己的房屋,也會互相幫忙蓋房子,在這里,宗教和平民的界限并不嚴格,圖拍攝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寺院的兩個尼姑在幫助蓋房子的當地人開拖拉機(攝影/珊瑚海)。
中國三個緊鄰但差異如此巨大的地方
攝影 / 珊瑚海
這只藍粉色的美葉海蛞蝓(Cyerce sp.)身上的“葉片”像招展的花瓣,夜間會呈現出藍色的熒光斑點,“花瓣”邊緣還會有鑲邊。當覺察到危險或被其他生物干擾時,美葉海蛞蝓也會自斷“花瓣”,為自己爭取逃生的機會。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這只宛若一株紅色多肉的海蛞蝓(Okenia nakamotoensis)生活在水下10—30米的礁壁上,它們通過食物中的成分來獲得濃艷的色彩,炫目的紅色在水下往往是有毒的警示,告誡捕食者遠離自己。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兩只“偷蛋賊”悄悄潛入另外一種海蛞蝓的卵袋里,在里面游動、徜徉,餓了就撕下卵塊作為食物,暢享美食。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這類美葉海蛞蝓(Cyerce kikutarobabai)因為擁有類似荔枝的斑點,有時也會被潛水員親切地叫做“荔枝海兔”,它們堪稱美葉海蛞蝓家族中最美的成員之一。
圖中這只形似蝸牛的海蛞蝓是一種食草性的海蛞蝓(Atys sp.),有些種類海蛞蝓的殼已完全消失,但部分海蛞蝓的背上仍保留有一個薄薄的、沒有完全退化的殼,包裹在透明的膜中。這個存在感很弱的殼顯示了海蛞蝓家族和蝸牛、海貝等軟體動物的親族關系。圖中的這種海蛞蝓白天大多隱居在沙子或泥土里,在夜間,水下攝影師才能有機會在沙地看到它如蝸牛般緩慢前行的身影。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云想衣裳”的半透明海蛞蝓
“幽靈海兔”(Melibe colemani)是海蛞蝓家族中長相最獨特、最怪異的存在之一。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像由雜亂無章、白色或半透明“毛線”連接成的一團線團。標志性的大嘴一開一合,吞噬著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頗有海中“幽靈”的氣質。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晝伏夜出的海中“虎紋海兔”
虎斑美葉海蛞蝓(Cyerce nigra)是美葉海蛞蝓成員之一,它們有著類似老虎皮毛的斑斕紋理。不喜光的它們在白天會藏身在海藻的根部,并把頭埋進沙子里。到了夜晚光線漸暗,便會慢慢向上爬,攀登到海底植物的頂端,將自己美麗多彩的身體完全展現出來。由此,攝影師才有機會拍到它的正面“標準全身照”。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龐大家族演繹著無窮的海洋傳奇
海蛞蝓家族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家族,支系眾多,至今仍有很多秘密尚未揭開。圖中的這種海蛞蝓在近年才被確認為屬于家族中的Costasiella sp.支系,之前很長時間它都被視為是海蛞蝓Stiliger sp.家庭中的成員。披著一身華麗長袍的它正在如扇葉般的海藻上爬行,身邊還趴著一只小小的蝦伙伴。
攝影/曾薇薇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攝影 / 曾薇薇
雌雄同體的海蛞蝓身上同時有著雄性和雌性性器官。當它們交配時,彼此可同時傳遞和接受精子,以提高繁殖成功率。從俯視的角度看一對交配中的海蛞蝓,酷似一盆“海中多肉”。
追尋“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靈、花朵、蝴蝶和毒師……”
圖2:川西藏東區域自然風光無限,雪山、冰川、峽谷處處精彩,這些在大美風景中生活的人們對美的解讀,在藏式建筑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里的建筑無論內部還是外部都很精致,他們的雕刻和彩繪堪稱藝術品,畫師不會錯過每一處細節(攝影/珊瑚海)。
村中最大最漂亮的房子是白瑪朗措家,房子一共三層64柱,有天井和庭院,雕梁畫棟,華麗得如同宮殿。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
雨幡(或雪幡)是未及地的雨(或雪),是雨滴(或雪)在沒落地之前就已經蒸發(升華),分為雨幡和雪幡兩種。降水線跡是及地的雨(或雪)。因為懸掛于云底的絲縷條紋狀雨滴或冰晶,隨云飄蕩,形似旗幡,從而得名雨幡(或雪幡)。雨幡(雪幡)和降水線跡的形成,都需要恰到好處的環境條件。在我國西部的高海拔或草原等地區,因為大氣環境相對干燥,容易出現雨幡等現象。圖為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喜馬拉雅山上空的罕見畫面:太陽將呈“T”字形的幡狀云照射得熠熠生輝,而一輪明月悄悄地從幡狀云上方探出頭來,這是一幅罕見的幡狀云加日月同輝的畫面。而且,更奇特的是,幡狀云下面的“幡”是卷曲的,因此這很可能是雪幡。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師乘坐民航飛機,從深圳回上海途中,因天氣原因飛機要在南昌備降。飛機在江西上空盤旋途中,攝影師突然看到舷窗外一片云下懸垂的雨幡和太陽映射出的一段彩虹,于是迅速拿出相機,記錄下了這難得一見的畫面。在飛機上觀賞雨幡彩虹,這是非常罕見的經歷(攝影/黃新宇)。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黃新宇
高原斷陷湖是云南高原區的一大特色
在云南高原地區,由于斷陷作用湖盆積水,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斷陷湖,如滇池、撫仙湖、邛海等,構成云南高原的一大特色。這些湖泊通常形態簡單,岸線平直,岸坡陡直,深度較大。圖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東南部的邛海,受則木河深大斷裂的影響,邛海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形成于距今180萬年前。湖泊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水域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成為當地工農業及城鎮用水的重要水源。攝影/任岷
除了陸地,在一些熱帶地區海面上,由于高溫環境,水汽充沛,熱力條件好,常有孤立的雷暴單體出現,云底容易形成壯觀的降水線跡,甚至還有“水龍卷”的現象。對于一些專注于拍攝氣象或星空景觀的攝影師來說,降水線跡、雨幡并不是他們追逐的重點。而對于氣象學業內的人士而言,降水線跡、雨幡也不是研究重點。不過,從一種氣象景觀來看,降水線跡或雨幡往往伴隨著彩虹一并出現,它們在云端下一同現身,經常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前一刻天空還是烏云密布,勁風吹動,下一刻卻看到云端下方飄起了一簾宛若絲綢般的幕布,附帶還有一彎耀眼絢麗的彩虹。這時人們的心情無疑是極為暢快的:好一幅云端的“一簾幽夢”!攝影/孫智韡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孫智韡
川西藏東的高山峽谷里,藏式民居精美如宮殿
貢嘎山以西,地貌上的特點是高山峽谷相間排列,從四川西部向西一直延伸至西藏東部,西部邊界幾乎接近拉薩的位置。按照我國的生態地理區域來劃分,這一生態自然區屬于川西藏東高山深谷針葉林區。西藏昌都市左貢縣東壩鄉的軍擁村,就是這些高山峽谷中的一個小村莊,它位于怒江上游的峽谷中,太平洋季風和印度洋季風在高大山脈的阻擋下很難將水汽輸送到這里,使得這里成為典型的干熱河谷,但軍擁村因為有了從半山中涌出的一股泉水,成為了河谷中的一個“峽谷綠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苛刻的自然環境中,一處處藏式民居建筑卻精美如畫。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
圖為攝影師記錄的一次非常典型的濕下擊暴流。下擊暴流是一種強下沉氣流,會威脅航班起降的安全。它雖然外形看起來與雨幡、降水線跡相似,但各自屬于不同的天氣現象。攝影師還曾拍到了風暴云底的雨幡觸地后,其伴隨的下擊暴流在地面掀起揚塵的全過程。雨幡合并下擊暴流,在地面掀起了明顯的沙塵。下擊暴流突發性極強,局地性也很強,并且不局限于雷暴云中,一些高積云或層積云也會產生下擊暴流。下擊暴流的產生,是由于云內下落的雨水(雪花)迅速蒸發(升華),吸熱制冷導致空氣溫度急劇下降,從而形成了強烈的下沉氣流。攝影/劉屹靖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劉屹靖
貢嘎山處于我國川西藏東、四川盆地、云南高原三大自然區域的交會處,在它的西部,是川西藏東自然區,這里高山聳立,峽谷深切;東部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四川盆地;南部是氣候適宜、民族多元的云南高原。環繞貢嘎走一圈,可以很好地感受這三大區域帶來的差異和不同,將旅行的意義最大化。走最短的路,花最少的時間,體驗更多的不同。從貢嘎山北坡的折多山向南眺望,天氣晴好的時候,可以清晰地看到貢嘎山北壁呈現出近似完美的等腰三角形,白色的雪峰如金字塔般矗立在眼前。攝影/魏偉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的俄博梁,分布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因為氣候極為干旱,而被稱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令人稱奇的是,就在這個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的干旱之地,攝影師竟然意外地拍攝到了壯觀的雨幡彩虹景觀。雨幡一般在晴天出現的機會比較多,因為相比其他天氣,晴天溫度更高,環境更干燥,更利于從云層下落雨滴的蒸發。伴隨雨幡,有時也會出現亮麗的彩虹。我們能看到的彩虹,本質上是在陽光照射的那一面,順光看向雨幡(雪幡)或降水線跡所觀察到的。許多彩虹出現的地方,都有幡或降水線跡的存在。攝影/關曉東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關曉東
參加表演的藝人也一展服飾發飾之美(?攝影/珊瑚海)
在西藏圣湖納木錯附近,90后星空攝影師安久遭遇了一場猛烈的風暴“雨幕”景觀:巨大的弧狀積雨云,似一堵云墻一樣快速襲來,降水線跡在空中像絲綢般灑向大地。由于大氣整體干燥,空中的雨雪常常無法接地,容易形成飄蕩在空中的雨幡(雪幡)。我國青藏高原或西北地區有著開闊的視野,不像我國南方丘陵遍布,因此這些地方也成了觀賞幡狀云的絕佳場所。你只要根據天氣預報挑一個多云或雷陣雨的日子,在午后到夜間這段時間置身于開闊場地,仰望天空,便有可能看到大塊的云底之下,垂懸著雨幡(雪幡)或降水線跡。攝影/安久
外表“溫柔”的降水線跡,卻能伴生極具破壞力的下擊暴流
本文作者、職業風暴攝影師劉屹靖(網名Range四方)在追逐風暴的過程中,拍攝到了與降水線跡相伴而起的下擊暴流。攝影/劉屹靖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絲絳”
攝影 / 劉屹靖
村中最大最漂亮的房子是白瑪朗措家,房子一共三層64柱,有天井和庭院,雕梁畫棟,華麗得如同宮殿。
圍繞貢嘎走一圈, 意義何在?